通城豬以其肉質細嫩鮮美、抗逆性強、雜交配合力好而著稱,具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于2000年被首批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通城縣自20世紀80年代初就有計劃地開展了通城豬的雜交利用,有力地促進了養豬業和保種工作的發展。通城縣先后被評為全國“商品瘦肉型豬基地建設先進縣”,湖北省“生豬高產縣”和“優質三元豬生產示范縣”。然而雜交利用也給通城豬資源保護工作帶來了很大壓力和影響,如保護區內通城母豬數量逐年減少;通城豬純繁配種減少;公豬血統保存被動。目前通城縣正在積極宣傳、認真貫徹實施《畜牧法》,采取增加地方政府資金和政策投入,加強對保種場、保護區的管理,加大通城豬產品的開發和良種豬推廣力度。
(一)總體要求
1 指導思想
通城豬的保種須以我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的總體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保種場保種為主,保種場和保護區、生豬人工授精站相結合,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的方針,在通城縣原有保種場、保護區、生豬人工授精站的基礎上,加強設施設備建設和制度創新,建立起較完整的遺傳資源保護體系;大力應用現代先進理論和技術,加強種質特性的評估與特色性狀的進一步發掘研究;切實搞好通城豬的純繁保種,并兼顧選育提高,同時大力開展以地方豬為母本的雜種優勢利用與產品開發以促使保種工作穩步進行。
2 保種目標
2.1保種規模
⑴ 保種場的保種規模
通城縣種畜場屬通城豬保種場,2008年7月農業部確定其為“國家級華中兩頭烏豬(通城豬)保種場”。保種場群體規模應著重考慮有效群體含量,大了不經濟,小了世代平均近交系數上升快;從保種效果看,關鍵是多養彼此無親緣關系的公豬。因此,按照《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管理辦法》的要求,結合通城縣種畜場目前的保種現狀和種豬推廣情況,擬建立150頭通城能繁母豬、15頭種公豬(含通城豬現有的15個血統)的保種核心群。
由于經群體遺傳學方法估算:在采用各家系等數留種方式,假定世代間隔為3年,若仍保持15個公豬血統,那么再過50年,通城豬保種群體的平均近交系數預計可能達到9.94%(彭中鎮與曹建華,2009)。因此,若經費允許,應盡快考慮采用回交法適當增加新的公豬血統。
⑵ 保護區和生豬人工授精站的保種規模
由縣政府劃定飼養通城純種母豬多、未開展三元雜交、交通相對閉塞的五里、馬港、四莊、大坪等四個邊遠山區的鄉鎮為通城豬保護區。在縣城所在地雋水鎮建立“通城縣生豬中心人工授精站”,在五里、馬港、四莊、關刀、北港建立鄉鎮聯片“生豬人工授精站”。使人工授精站和保護區的通城種公豬頭數穩定在現有的15頭(即通城豬每個公豬血統的另一頭公豬),并使保護區內的通城母豬數基本穩定在現有的5000頭左右。
2.2 品種基本性狀的保護
⑴ 外貌特征:體軀四肢為白色,頭、頸、臀、尾為黑色,頸、臀黑白交界處有2~4 cm寬的“暈”,額上有一撮白毛。
⑵ 優良肉質:肌肉鮮紅、大理石紋清晰、pH16.5、肌肉系水力88%、肌肉剪切力4.5(kg.f)、肌纖維密度370(根.mm-2),肌內脂肪含量4.5%,。肌肉中的硫胺素0.4(μg.g-1)、肌苷酸3300(μg.g-1)、膽固醇0.6(mg.g-1)。
⑶ 適應冬冷夏熱氣候,耐粗飼,抗病力強。
2.3 選育目標
總的選育目標是:在達到通城原種群體和血統數量,保護好以上性狀,保持母性好、育成率高、肉質優良、適應性強等優良特性的基礎上,通過選育和其他綜合措施提高其生長速度、改良其體型,并不同程度地提高其瘦肉率和繁殖性能。
設想從2009年起至2030年設法達到如下指標(指保種場):
⑴ 肥育性能:在每kg精料含可消化能育肥前期(體重25~50㎏)12.56 MJ(3.0Mcl)、后期(體重50~75㎏)12.14 MJ(2.9Mcl),粗蛋白質育肥前期14%、后期12%條件下,育肥期平均日增重460g。
⑵ 后備種豬生長發育:公豬達75kg日齡200d,75kg時活體背膘厚(背腰接合處)3.0cm,母豬達75kg日齡210d。
⑶ 外形:成年公、母豬體長分別為145cm和140cm。體質結實,背腰較平直,有效奶頭14個以上。
⑷ 繁殖性狀:三胎以上經產母豬窩均總產仔數12.2頭。
 |
 |
通城豬帶仔母豬 |
通城豬帶仔母豬 |
一些性狀的表型變化如表1和表2。
(二)保種技術措施
1 保種場
⑴ 審慎選擇場址,合理布局,確保豬群安全。保種場建設符合城鎮、鄉村用地規劃,遠離居民區、工廠、學校、交通主干道及其它畜禽場,水、電、路、防疫、糞污處理設施配套,有足夠的青飼料地。場區布局合理。為保豬群安全,保種場內公、母豬分兩區飼養,相互隔開,兩飼養區有一定距離。
表1 后備種豬生長發育與成年種豬的體長變化
性 狀
|
2008
|
2015
|
2030
|
公
|
母
|
公
|
母
|
公
|
母
|
達75㎏日齡
|
210
|
215
|
206
|
212
|
200
|
210
|
75kg時活體背膘厚(㎝)
|
3.2
|
-
|
3.1
|
-
|
3.0
|
-
|
成年種豬體長(㎝)
|
140
|
134
|
141.5
|
135.5
|
145
|
140
|
表2 經產母豬(三胎以上)的總產仔數變化
性 狀
|
2008
|
2015
|
2030
|
總產仔數
|
12
|
12.05
|
12.2
|
⑵ 實行開放辦場,保種場與保護區相結合。保種場向保護區、生豬人工授精站投放合格種豬;若在保護區發現主要性狀特別優秀的個體亦可選進保種場。
⑶ 為防止近交,盡可能采用小群間或不同血統間的輪回配種;或者實行避開全同胞、半同胞交配的不完全隨機交配;每頭公豬配等量母豬。留種時,實行各家系等數留種方式。
⑷ 適當延長世代間隔。
⑸ 在保種場內建立“通城縣公豬性能測定站”。每年測定1批。公豬每批測定數量按每年全縣通城種公豬的年更新率和15%左右的選留率安排。公豬性能測定時應將它們置于相對相同條件下進行對比測定(如必須設置自動飼槽,并供給一定量的青飼料),性能優異和體質外形優良的通城公豬優先選留作為保種場更新用。盡量采用先進設備進行活體測膘,注意提高測定的準確性。要求保種場的核心保種群區與公豬性能測定站區保持較遠距離。保種場內母豬的選擇一般按對地方母豬的常規進行。
⑹ 建立健全統一的種豬15位個體編號系統。為避免豬號重合(重號)帶來的種種問題,便于有計劃的留種與選配(防止近交)以及判定和動態檢測一個品種的血統數(三代之內沒有血緣關系的家系數),保種場結合自身實際并面向全縣制定《通城豬種豬個體(15位)編號系統實施辦法》,長期堅持實施。
⑺ 科學飼養管理。地方豬的生產性能較難提高,與飼養管理不當不無關系(如過去營養水平太低)。因此,既要堅持飼糧中含有一定量青飼料外,又要按照《通城豬標準》適當提高營養水平,這既有利于保留通城豬原種的優良種質特性,又有利于發揮其性能、提高選擇的準確性與選種效果。
⑻ 制定并嚴格執行科學的衛生防疫制度,確保豬群健康、安全。
⑼ 建立通城豬保種利用管理信息系統。為方便保種利用與種豬選育動態信息查詢與成效監測,實現數據和信息的快速處理、交流與使用,及時有效地指導全縣保種利用工作,2004年起在種畜場初步建立了通城豬保種利用管理信息系統,今后應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提高使用效果。
⑽ 加強技術人才培養。技術負責人具備大專以上相關專業學歷或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直接從事保種工作的技術人員需經專業技術培訓,掌握保護畜禽遺傳資源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重視對他們在實際工作中的鍛煉和學習培養。
⑾ 圍繞通城豬的種質特性、保種利用、資源管理開展研究。要背靠大專院校、科研單位開展通城豬種質特性、保種利用、資源管理等方面課題的研究,特別是要進一步開展通城豬優良肉質的評估研究,組織科技攻關,促進產品開發。
2 保護區和生豬人工授精站
⑴ 合理劃定保護區。根據產區實際情況,選擇通城縣境內東、南、西面的五里、馬港、四莊、大坪等4個邊遠山區的鄉鎮設立通城豬保護區,保護區內共建立52個保種基地村,多點保種。山區鄉鎮交通不便,相對封閉,紅苕、麥、豆等雜糧及青綠飼料豐富,飼養方式較為傳統,適合生豬保種。保護區由縣人民政府劃定,并設立警示牌。在城關雋水鎮建立生豬中心人工授精站,在五里、馬港、四莊、關刀、北港依地域建立鄉鎮聯片生豬人工授精站。保護區和生豬人工授精站共同負責保存通城母豬5000頭、通城種公豬15頭(保種場所擁有的15個血統的另一頭公豬),群體規模力求長期基本穩定。
⑵ 大力普及人工授精,控制好全縣所有的地方品種與外種公豬。縣政府規定:全縣種公豬由縣畜牧部門統一管理,外種公豬一律由縣畜牧局引進安排使用,禁止任何單位及個人亂蓄亂引。全縣生豬配種除保護區純繁母豬少數自然交配外,全部實行人工授精,保障保種工作的順利開展和雜交利用雜而不亂。
⑶ 開展群眾性的通城種公豬鑒定評比和母豬良種登記活動。在保護區內定期組織種公豬鑒定評比以及良種母豬的登記(每年登記母豬1000頭),給予獎勵。鼓勵農戶養純種、養良種,以提高通城豬群體種質。同時抓利用促保種,一般春產純繁,秋產雜交,這樣既不影響保種選育,又可生產一代雜種種豬,減輕保種工作的經濟壓力。
⑷ 加強對保護區種豬的監管。由縣人民政府下文規定:保護區內以生產通城豬原種為主,適當開展二元雜交,不搞三元雜交,禁止引進其它品種母豬,人工授精站養什么品種公豬由縣畜牧局決定,嚴防群體混雜。作好保種基地村種豬的鑒定與登記,專人管理選種選配和飼養管理檔案。
⑸ 大力開發利用通城豬。全縣廣泛開展通城豬資源利用。一要不斷完善鞏固種豬生產基地和推廣網絡,對外推銷良種仔豬。二要以項目為載體,推廣“鄂青一號”肉質嫩美雜優豬(2001~2003年通城縣畜牧局與華中農大動物科技學院動物分子生物學與育種實驗室合作以通城豬為母本、英國大白為第一父本、瑞典長白為終端父本所培育出的優質商品豬),創通城商品瘦肉豬名牌。三要重視產品開發,加工火腿、凍乳豬、廣式香腸、廣式臘肉條、小包裝肉等。積極發展豬肉產品加工業,逐步開辦通城豬肉及其產品專賣店,開發幾種名牌綠色食品,擴展對外經貿交流,更充分地發揮資源效益。